网站首页 集团概况 集团要闻 云书网 地市专题 党群工作 内部频道
新华书店简介
新华书店简介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份行业资讯
2024年11月份行业资讯
2024年10月份行业资讯
2024年9月行业资讯
2024年8月行业资讯
2024年7月行业资讯
2024年6月行业资讯
2024年5月行业资讯
2024年4月行业资讯
2024年3月行业资讯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书上市
我是人间惆怅客
来源: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2-5-14 12:55:33  阅读次数:17128  

《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

基本资料

一、基本信息

书名:《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

作者:杨雨   

出版:中华书局20124月出版

书号:9787101086577

开本:16

定价: 36

二、上架建议

历史、文学、传记

三、编辑荐书

1、              热点解谜。比如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吗?纳兰和康熙是“情敌”关系吗?等等。

2、              纳兰“粉丝”众多,纳兰名句耳熟能详,如“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是人间惆怅客”、“一生一代一双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等。

3、              “美女教授”杨雨的特色讲述:对纳兰词的别具风格的解读,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阅读的享受。

4、              节目已于428日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出版、签售信息将在节目中滚动播出。

四、内容简介

纳兰是乾隆钦定的“贾宝玉”,是梁启超盛赞的“清初第一才士”,“兰迷”们钟爱的容若公子……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但却留下了最灿烂的身影。

他“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也许他根本就不应该生在这个复杂的人间。

让我们跟随“美女教授”杨雨,倾听纳兰公子的惆怅与幽怨,感受世间的至情、至性、至真!

本书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讲座“纳兰心事有谁知”整理增订而成。

五、作者简介

杨雨(1974—),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已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网络诗歌论》、《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唐宋名士潇湘情》等著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科研、教学奖励。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20124月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系列节目。

六、本书目录

第一集 我是人间惆怅客——生平概述

相门翩翩公子/ 江湖落落狂生/ 清代第一才士/ 千古伤心词人/

第二集 多情自古原多病——少年坎坷

多情多病之身/ 雄心勃勃之志/

第三集 一生一代一双人——幸福婚姻

神仙眷侣/ 名门闺秀/ 胸怀宽广/ “赌书泼茶”——知性美女/ “林下风致”——气质美女/ “被酒春睡”——性情美女/ 红颜知己/

第四集 当时只道是寻常——丧妻之痛

爱妻离世/ 悲剧情怀/

第五集 不辞冰雪为卿热——悼亡哀思

天人永隔/ 守望来生/ 哀感顽艳之词/

第六集 不是人间富贵花——父子矛盾

父亲——儿子眼中的骄傲/ 主动请缨/ 父子同心——搭建满汉文化交流的桥梁/ 父子之间的三大矛盾/

第七集 留将颜色慰多情——师生矛盾

宽松的学术环境/ 幸遇名师/ 师生情深/ 恩师与父亲的矛盾/

第八集 幽怨从前何处诉——君臣矛盾

殿试奏捷/ 谣言纷起/ 荣任侍卫/ 君臣相似之处/ 君臣不同之处/ 最大政绩——觇梭伦/ 君臣矛盾之一:用非其志的悲哀/ 君臣矛盾之二:家族世仇的阴影/ 君臣矛盾之三:政治斗争的险恶/

第九集 身世悠悠何足问——友谊佳话

真诚相待/ 信任与理解/ 纯洁率真,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 重情重义/

第十集 而今才道当时错——沈宛之恋

“错误”的爱情经历/ 初识沈宛/ 悲情结局/ 生命绝唱/

附录一纳兰性德生平简表

附录二纳兰性德传及译文

附录三纳兰性德墓志铭

附录四纳兰词选注(三十首)

附录五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七、精彩内容

第三集  一生一代一双人——幸福婚姻

年轻的纳兰接连遭遇了人生两大打击:他期待着洞房花烛的浪漫,却最终被迫与深深相爱的初恋情人分手;他雄心勃勃想要金榜题名,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寒疾”,只能无奈地放弃殿试。

这两大打击,使得原本就多情多病的纳兰倒在了病榻上,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几乎一蹶不振。正当纳兰痛苦不堪的时候,卢氏的出现竟然彻底改变了纳兰的境遇和状态,让这位多情多病的公子重新焕发出了激昂的生命活力。

神仙眷侣

康熙十三年(1674),二十岁的纳兰迎娶了十八岁的卢氏参见刊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0年第2卷第4号的《纳兰成德年谱》(张任政编);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则认为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二年即已成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从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纳兰曾经用一句“一生一代一双人”,来形容他和卢氏的夫妻关系。人生就好像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当你独自走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孤独的忧伤。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始终陪伴在你的身边,不论是狂风暴雨、崎岖坎坷,还是风和日丽、平坦顺利,都与你不离不弃,人生才会变得温暖,才会变得令人眷恋。

第三集一生一代一双人“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的这句词在向世人表明:在我纳兰性德的心中,此生此世最爱的人、我最想和她一起走过一生一世的人,就是妻子卢氏。

一生一代一双人此句化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周邦彦《忆旧游》:“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销。”。相思相望不相亲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之二:“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李白《相逢行》:“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画堂春》)。

这首《画堂春》历来有多种解释,但我以为解释成怀念妻子的词是最为合适的,主要原因是纳兰在这首词里,一连用了古代三对夫妻的传说来比拟他和卢氏的婚姻。

第一个故事,“浆向蓝桥易乞”。这是讲裴航和云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边的蓝溪上。唐代裴铏《传奇》一书记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裴航,他在途经蓝桥驿的时候,因为口渴向一位老妇人讨水喝。老妇人让自己的女儿云英给裴航端来一碗琼浆。裴航与云英一见钟情,便向老妇人提出想要重金聘云英为妻子。老妇人对裴航说:“想娶我的女儿可以,但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给的灵药,一定得用玉杵臼来捣药才行。如果你能帮我找到玉杵臼,我就将女儿许配给你。”于是裴航四处寻访,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并且帮老妇人捣药百日,制成灵药,娶得云英为妻,最后夫妻一起得道成仙。

第二个故事,“药成碧海难奔”。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嫦娥奔月的传说了。《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娥”,又名“姮娥”,即嫦娥。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成了月仙《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高诱注云:“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中就写过这样的句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神仙的生活虽然是人人都羡慕的,可是永远离开了深深相爱的丈夫,即便是当了长生不老的月仙又怎么样呢?独居高处不胜寒的月宫,日日夜夜忍受着两地相思的苦苦折磨,这样的寂寞与痛苦,也许会让嫦娥后悔当初“奔月”的选择吧?

第三个故事,“若容相逢饮牛津”晋张华《博物志·杂说》:“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北宋刘筠《戊申七夕》:“淅淅风微素月新,鹊桥横绝饮牛津。”秦观《玉楼春》词:“当时误入饮牛津,何处重寻闻犬洞。”。这是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古时候人们认为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通往天河。有个人很好奇,就乘着木筏到了天河,正好碰到一个男子牵着牛在河边的渡口让牛喝水,原来这个牵牛的人就是传说中的牛郎。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可能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传说了。

了解了这三个故事,大家应该已经发现这里面隐藏的奥妙了吧?裴航与云英,后羿与嫦娥,牛郎与织女,都是古代传说里著名的神仙夫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属于“天仙配”,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绝配。在纳兰看来,他和妻子卢氏的关系,就像裴航云英、牛郎织女他们一样,也是属于“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神仙眷侣!

那么,卢氏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她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他的夫君爱得如此之深,甚至还帮助纳兰走出人生低谷、重树人生的信心呢?

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得先说说卢氏这个人,说说她的家庭背景。

名门闺秀

卢氏是典型的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属于汉军镶白旗。顺治三年(1646),卢兴祖由国子监官学生授为工部启心郎。用现在的话说,卢兴祖是满族入关之后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以后,卢兴祖被提拔为广东巡抚,后来又担任两广总督,是清朝有名的封疆大吏。

卢兴祖是一个很注重文化教育的官员,他在任上的时候做过一些兴办学校、推广教育的事。例如康熙五年(1666),时任两广总督的卢兴祖曾经上书朝廷,奏请批准让广西土司的优秀子弟就近入学读书。原来,那时的广西还属于较为偏僻的蛮荒之地,尤其是广西土司管辖的地方很不太平,连年发生武装争斗,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卢兴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他提出“教化莫过于学校”,也就是说推广学校教育,是改变当地文化落后的重要手段。推崇教育,重视文化,是卢兴祖为政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这样一位知识分子父亲,我们可想而知,卢氏应该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卢兴祖去广东赴任之前,女儿卢氏已经出生,卢氏是随着父亲南下在广州长大的。当时康熙尚未亲政,朝廷里党争激烈,尤其是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之间矛盾重重。卢兴祖是苏克萨哈的部下,在苏克萨哈和鳌拜的政治斗争中,由于苏克萨哈一度处于劣势,卢兴祖受到牵连,只好主动提出辞职,在康熙六年(1667)时回到北京。女儿卢氏也随之回到了故乡。有了这层经历,卢氏就跟一般大户人家的小姐不太一样了:她不是那种足不出户的女孩儿,一辈子只呆在一个地方,没见过啥世面。她出生在北京,又在广东生活了七年,算得上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培养文化修养的两个重要途径。卢氏成长在书香门第,本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再加上对于南北文化的耳濡目染,她能够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大家闺秀、知识女性,也就不奇怪了。

出身于官宦世家,又有书香门第的渊源,卢氏和纳兰的婚姻应该算是门当户对。但是说到这里,也许大家还会有疑问:以两家的家世来看,纳兰和卢氏的结合是典型的父母包办。按说,这种包办婚姻对有点“叛逆”的豪门公子纳兰性德来说,恐怕不但不会逆来顺受,说不定还会产生排斥甚至是逆反心理。这样的婚姻,能幸福吗?

纳兰是一个向往自由恋爱的人,他的初恋就是自由恋爱的典型。“人生若只如初见”,尽管初恋失败了,但这份情感在他心里还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对卢氏这个由父母包办、强行“塞”给他的妻子,纳兰能对她产生感情吗?

也许,一开始,纳兰对这门婚事真没抱什么希望,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而已。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纳兰的婚姻跟其他人的婚姻相同的地方。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纳兰不能拒绝父母强加给他的一个妻子;但是,父母绝对不能强迫儿子在情感上接受一个他不爱的女人,他的情感还停留在充满浪漫色彩和痛苦回忆的初恋当中。按情理推测,卢氏过门后,很有可能遭到过纳兰的冷遇。

卢氏,同样也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她又怎么面对一个对自己不冷不热的丈夫呢?

胸怀宽广

卢氏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女子。她的不平凡,首先就在于她的心胸宽广和善解人意。

卢氏从来不追问丈夫的过去,甚至是无条件地包容着丈夫的过去。有时候她看到丈夫独自站在院子里发呆,偶尔还看到了丈夫写给初恋情人的那些诗词,她比谁都清楚初恋情人在丈夫心中的分量。但是,她只是悄悄地伤感,或者偷偷地躲进房间里一个人流泪。

她的伤感,并不是因为嫉妒,而是因为同情。她同情那个不幸女子的遭遇,同情丈夫在爱情中受到的伤害,也同情自己在一段无爱的婚姻中必须承受的一切。但是,她没有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拙劣手法,来试图获得丈夫的关注;反而是用加倍的温柔,去照顾丈夫病弱的身体,欣赏丈夫的才华,关注丈夫的心灵。她深深了解初恋带给丈夫的痛苦和自责的心态。

而卢氏作为一个妻子更令人敬重的地方,是她甚至还帮着纳兰收藏那些凄婉动人的爱情词,哪怕那些动人的词句,是写给另外一个女人的。

我们知道,词在古代的地位并不高,基本上属于休闲娱乐的音乐文学,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直到清代初年,词的这种地位也没有多大改变。纳兰虽然从小就多情善感,特别喜欢用填词这种方式来抒发情感,但他也有一点大大咧咧的富家公子的个性,经常是灵感一来,随手就写在一张纸上,过后便忘了纸条扔在什么地方了,“随手挥写,辄复散佚,不甚存录”徐乾学《通志堂集序》。。纳兰写的诗词不少,但是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他这些随写随扔的纸条,有不少就是细心的卢氏帮他收集起来的。纳兰能够在二十二岁的时候编成自己的第一部词集,应该也有卢氏的一份功劳。

卢氏这样的善解人意和默默付出,就算纳兰是一座冰山,也该融化了吧?更何况,纳兰本来就是一个多情公子,智商高,情商更高,眼看着真正的爱情在敲门了,他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

就这样,随着了解的逐渐加深,纳兰发现,父母安排给自己的这位妻子,不仅仅拥有大家闺秀的出身,不仅仅拥有闭月羞花的美貌,也不仅仅拥有温柔大度的性情,更重要的是,他渐渐发现,卢氏才是真正与他心灵相通的知己。

我们经常听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初恋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因为那时我们太年轻。对纳兰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初恋虽然动人,虽然难忘,但初恋往往是来自于少年的本能冲动,是一种朦胧的对于异性温情的向往,因此纯洁的初恋不一定能发展成为成熟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纳兰初恋的夭折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局。而他跟卢氏的爱情,才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经得起考验的爱情。他们也许没有一见钟情的冲动,却经历了从冷淡到理解再到深深相爱的过程,是深入了解后的日久生情。

纳兰的婚姻跟别人的最大不同,是他很幸运地在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却遇到了自己真正相爱的人。一般人的婚姻因为大都不是自由恋爱,可能夫妻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产生过爱情;可是纳兰就不同了!卢氏的“从天而降”,对纳兰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在那个时代他们就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卢氏的到来,改变了纳兰对爱情的态度,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让他实现了“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理想。卢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眼光挑剔的纳兰性德。

当然,从后来纳兰对妻子近乎痴狂的爱来看,仅仅是宽容大度、善解人意这些优点似乎还不够。那么,除此之外,卢氏还有哪些非同寻常的魅力呢?

在这里,我不想强调卢氏的美貌,尽管从纳兰的文字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卢氏是个美貌女子。但对于纳兰这样有思想、有才华的男人来说,妻子的美貌并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除了美貌之外,卢氏还拥有三大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她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纳兰倾心相许并且深深眷恋着。

这三大特点就是卢氏的才华、气质和性情。

“赌书泼茶”——知性美女

首先,卢氏是个才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知性美女”,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纳兰曾经写过很多诗词来描写他们夫妻的生活,其中就多次提到了卢氏的才华。例如他曾写过“赌书消得泼茶香”的词句,这句词来源于古代一对著名夫妻的典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是公认的著名才女,和她比起来,丈夫赵明诚的光芒就逊色多了。其实,历史上的赵明诚也不是个普通人。他是北宋著名的金石家,跟欧阳修并称“欧赵”;又是出身于相门,父亲赵挺之官至丞相,其家境、出身、才华都不弱于李清照。据说李清照吟诗填词之余,常常要“逼”着赵明诚跟她唱和一番。如果赵明诚自己不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怎么可能应付得了妻子如此逼人的才华呢?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正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早年婚姻生活的写照。在李清照晚年写的自传性文章《金石录后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提到了他们早年的夫妻生活: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这一段文字,是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他们回到山东老家隐居。那段日子里,夫妻俩每天晚上吃完了饭,就来到书房——“归来堂”,他们悠闲地煮上一壶茶,开始以“赌书”为乐了。

怎么个赌法呢?他们指着堆积如山的书籍,打赌说:某件事应该记载在哪本书的哪一卷的哪一页的哪一行,谁说对了就可以先喝茶,说错了就对不起,一边看着去!李清照博学啊,记性又特别好,所以总是她赢的时候多而赵明诚赢得少。不过每次李清照赌赢了,“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她抢过茶杯来开心得哈哈大笑,常常是笑得前俯后仰,一不小心连茶水都泼在衣服上了,反倒是什么也没喝到……

“赌书消得泼茶香”,十年的隐居生活,让李清照享受到了夫妻之间情趣相投的幸福与甜蜜,以至于当她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还忍不住长叹:“甘心老是乡矣。”

记得有一首流行歌曲,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李清照也是这样想的:我多么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一直持续到老,在这样的幸福日子里和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啊!

李清照对这样的婚姻,是由衷地满足并且深深沉醉其中的,而她的丈夫也曾同样享受着如此美好的夫妻生活。赵明诚曾说过,李清照是“平生与之同志”。这说明,他们夫妻不仅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志同道合的精神伴侣。

赵明诚还曾经在李清照的画像上题写过这么四句话:“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清丽其词”是赞扬李清照的才华,“端庄其品”是称赏李清照的品德。“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这两句的意思则是:有了这样的妻子,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浮云,都不重要了,他只想牵着妻子的手,像陶渊明那样,远离喧闹的世俗红尘,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就这样一直牵手到老,那才是他心中最平凡然而又是最美丽的人生!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感情,堪称历史上难得的知己之爱。纳兰在词中用了赵、李夫妻赌书泼茶的典故,就是想晒晒他和卢氏的幸福婚姻:那实在是堪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比的夫唱妇随的恩爱夫妻!

“赌书消得泼茶香”,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冬夜读书图: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天,纳兰和妻子窝在暖融融的屋子里,炉火上烧着一壶滚烫的水。纳兰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本词集,卢氏斜倚在丈夫的身边,一只手上捧着茶盅,和他一起轻声吟唱着一首首美丽的小词。

有时候谈到某个问题,纳兰和卢氏也会有不同意见,也会低声争论一番,不过这样的争论最后总是以纳兰的认赌服输来结束——当然,这并不是说纳兰没有卢氏那么厉害,只是在这样才华横溢、美丽可爱、偶尔也会撒撒娇的妻子面前,纳兰哪里舍得真的跟妻子对着干呢?

有时候,他们谈到高兴的地方,也会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一不留神,手里端着的茶水都泼出来了,茶香溢满了整个房间。在这样温暖的时候,谁还会记得外面正是天寒地冻的严冬呢?

大家不要以为纳兰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故意炫耀自己妻子的才华。尽管文学创作允许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但是纳兰没有必要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要夸奖自己的妻子,只需要夸她性格温柔、勤劳贤惠就行了,至于她有没有像李清照那样的才华,那一点都不重要。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最著名的怀念妻子的诗歌,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到唐代元稹的《遣悲怀》,到宋代苏轼的《江城子》潘岳《悼亡诗》其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惝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元稹《遣悲怀》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都重点在夸妻子的品德或抒发夫妻之间的亲情,至于妻子的才华,在他们的诗句中却看不到一丝踪影。

纳兰跟别人不一样,他这么频繁地赞美妻子的才华,只有一个理由:他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偏见,从“赌书消得泼茶香”这类典故的运用我们不难体会到,他是打心眼里欣赏妻子才华,为妻子的才学感到骄傲的。

纳兰自己被誉为是“清初学人第一”,又被看做是“清代词人之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清代初年,他的学问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谁要是想跟他“赌书”,若没有很深的文化修养,没有超强的自信,一般人恐怕没这个胆量吧?可卢氏她就敢。当然赌书的结果谁赢谁输,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家那间书香四溢的书房里,卢氏就是他赌书问道、谈古论今的好朋友。纳兰每次写了新的作品,妻子也总是他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批评者,卢氏以其堪与李清照匹敌的学识与才华,赢得了丈夫由衷的欣赏与敬佩。

“林下风致”——气质美女

卢氏的第二大魅力,是她脱俗的气质,是一个“气质美女”。

我们平时要是夸女性长得漂亮、有气质,常常会把女性分成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小家碧玉”型、“大家闺秀”型等等。一般说“小家碧玉”,意思是这个女性长得甜美秀气,性格也很温顺,但是可能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眼界比较狭窄;“大家闺秀”则是称赞女性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气质优雅,一看就知道受过良好的教育,出身高贵,知书达理,阅历丰富,言行举止落落大方。我们要是表扬哪位女性:真是个大家闺秀啊!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但是,在古典诗词的语境里,还有一个形容女性的词汇,比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要高一个境界,可以说是对女性气质最高级别的赞美。

这个词就是“林下风致”。

纳兰多次形容妻子卢氏是一个具有林下风致的美女,他的词当中多次出现类似这样的句子,像“林下荒苔道韫家”《山花子》(词牌名,汪元治刻本作《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林下闺房世罕俦”《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等。这几句词当中的“林下”,和“林下风致”中的“林下”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林下风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气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古代的另外一位著名女性了——东晋时候的大才女谢道韫。“林下风致”,最初就是用来形容谢道韫与众不同的气质的。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她的叔父是在淝水之战中率八万士兵大败前秦苻坚号称百万大军的东晋丞相谢安。谢道韫后来嫁给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因此也被称为“王夫人”。

谢道韫生活的时代,名门闺秀辈出。比如说,当时还有一位名媛顾夫人,是张氏家族的女儿,也是以气质高雅著称。谢道韫有个弟弟叫谢遏,特别佩服自己的姐姐;而顾夫人有个哥哥叫张玄,也是特别推崇自己的妹妹。谢遏和张玄每次见面都要争论同一个话题,谢遏说:我的姐姐王夫人最优秀;张玄则说:还是我的妹妹顾夫人最出色。两个人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为了分出个胜负,他们只好请了一个裁判来评判。

他们请的这个裁判,是跟谢道韫和顾夫人都有交往的一个尼姑。这尼姑既然能够出入名门贵族,当然不是凡人。她聪明得很,这个裁判不好当——双方都是高门大族,谁都不能得罪,怎么办呢?

尼姑想了想,就这样回答了谢遏和张玄:“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世说新语·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多么机智的回答!尼姑既夸了王夫人谢道韫,又没有得罪顾夫人。那她说王夫人谢道韫有“林下风气”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林下”即“竹林之下”的意思。这个词来源于魏晋时代以阮籍、嵇康为首的七位名士,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哲学家或文学家,都曾经隐居在竹林之中,号称“竹林七贤”。他们过着喝酒清谈、弹琴吟诗的潇洒生活,远离了尘世,尤其是远离了混乱不堪的政坛,一度维持着清高脱俗的名士气质。

此外,“竹林”还是佛教寺院的前身,最早的寺庙是从印度一片竹园里开始建起来的,称为“竹林精舍”,因此“竹林”在佛家教义中也有出世的意味参阅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竹林七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居生活,代表了澹泊名利、飘逸脱俗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那是非常令人神往的。

魏晋时代思想相对较为开放,这种令人追慕不已的“竹林”风度,也影响到了闺阁之中,人们就用“林下风气”或“林下风致”来高度评价具有类似气质的女性了。

“风致”一词还有容貌、姿态美好的意思,这样看来,用“大家闺秀”赞美一位女性,其评价标准还是比较世俗的;可是“林下风致”用的就不是一般的世俗标准了。以“林下风致”来形容女性,不仅仅是赞美女性的才华、美貌和外形气质,它的关键在于精神的“脱俗”,意味着一种心灵的美、哲学的美、神韵的美。也就是说女性的精神追求,不应该被世俗的价值标准所束缚,要能够从世俗之人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和斤斤计较中超脱出来,自成一派澹泊从容、飘逸洒脱的风度。

因此,尼姑用“闺房之秀”来评判顾夫人,用“林下风气”来形容王夫人,表面上都是赞扬,其实还是有了高下之分:顾夫人虽然出色,毕竟还是个俗人;王夫人则“神情散朗”,具有与竹林七贤一类名士风流相媲美的脱俗气质,显示出智慧、深邃的人格魅力。“林下风致”亦由此成为千百年来形容极品气质美女的最佳成语。

当然,能够具有“林下风致”这样气质的女性,首先也必须有才学作基础。谢道韫在古典诗词的语境里,本身就是“才女”的代名词。后人一说起谢道韫的才华,喜欢用一个词来评价她:“咏絮之才。”这是因为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曾经把鹅毛大雪比作漫天飞舞的柳絮:“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被她的叔父谢安大加赞赏《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后来人们就用“咏絮之才”,来专门代指才女了。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时,看到其中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用的即是谢道韫的这个典故。

《晋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有关谢道韫的故事,足以证明她的才华。

魏晋时代有一个风气:名门士子,包括一些佛门弟子喜欢聚在一起“清谈”。所谓清谈,通俗地说,即就某一个文化问题进行长时间的辩论,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辩论赛,不但分正方、反方,有时还有裁判来判决输赢。

有一次,王家主办了一场重要的辩论赛,请了很多著名人士来参战、观战。当时王家派出的“主辩手”是谢道韫的小叔子,王凝之的弟弟,也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眼看着王献之在辩论赛中落了下风,渐渐抵挡不住“对方辩友”的唇枪舌剑了,王家人都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要知道,王家在东晋是何等地位,要是输了,那还不颜面尽失?

正在尴尬的时候,谢道韫派了个贴身丫鬟,悄悄递给王献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愿为小郎解围。”意思是:我愿意帮小叔子继续辩论以摆脱困境。王献之一看,求之不得啊,马上在辩论赛场挂了一面帘子。大家只看到帘子后面坐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听到她接着小叔子王献之的话题,一连几个小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滴水不漏,让本来气焰嚣张的“对方辩友”,硬是找不到还击的机会,最终由裁判宣布,此次辩论由王家获胜《晋书·列女传》:“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大家看,谢道韫的才华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吧!

不过,在纳兰看来,妻子卢氏无论是在才华方面,还是在气质上,都不比谢道韫逊色。比如说他写过一句词“急雪乍翻香阁絮”《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就是用了谢道韫咏絮的典故,将卢氏比作是像谢道韫那样的“咏絮之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湖南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在这部戏里,刘海哥把他的妻子胡大姐比作天上的神仙织女:“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民间传说,“织女”在老百姓眼里是既漂亮又贤惠又能干的妻子的代名词,谁要是娶到了“织女”,那就是上辈子修来的好福气了。

不过,文人娶妻,如果要形容妻子出身高贵、才貌双全、飘逸脱俗,还有一个更文雅的比方,那就是将优秀的女性比作东晋的大才女谢道韫。

因此,在纳兰眼里,能够具有林下风致的气质美女,前有王夫人谢道韫,后有他的妻子纳兰夫人卢氏。所以他才会对妻子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这两句词表达的,是和“一生一代一双人”相近的意思。“林下闺房世罕俦”,是夸妻子脱俗的气质和澹泊的性情——像妻子这样具有林下风致的爱人,真是上天赐与的终生伴侣,人间又有几个男人能享受到这样的福气呢?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纳兰愿和卢氏“偕隐足风流”,这和赵明诚夸李清照是“平生与之同志”、“真堪偕隐”的意思是一样的。很显然,卢氏的澹泊名利和优雅从容,让纳兰忍不住发自肺腑地感慨:这样的妻子、这样的知己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以前的人生中,他没有遇到过;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也不可能再遇到了。如果能与卢氏这样的爱侣一起远离红尘俗世,去过一种浪迹江湖、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风流浪漫人生啊!

“被酒春睡”——性情美女

不过,才女虽然很可爱,但我们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疑虑:才华横溢的女子,往往也比较强势。我们一般形容做妻子的,常常会这样打比方:谁是贤妻良母型,谁又是女强人型等等。像李清照和谢道韫,都可以算是“女强人”型的才女,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个有大丈夫气概的女性。如:“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像她写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诗,就很阳刚、很有气势。而丈夫赵明诚相对于李清照来说,无论是才学、胆识,还是名气,似乎都被妻子的光环给掩盖住了。李、赵的婚姻在经历了后期的一些波折动荡之后,确实也丧失了早年的那份宁静和满足,这不能不让李清照在她的文字中,频频流露出失落和哀怨的忧伤情绪。

我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测试,我问过一些熟悉的男性同事或者朋友:你们愿意娶李清照这样的女性做妻子吗?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人回答我说:愿意。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不约而同的:不愿意娶李清照这样的妻子,但是很愿意交李清照这样的朋友。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哪怕是在现在,很多男性还是更愿意接受一个小鸟依人似的妻子。他们欣赏李清照的才华和胆识,但是作为丈夫,他们并不希望妻子太过强势。

生活经验也常常告诉我们,才女能够享受到幸福婚姻的概率似乎并不高,因为有才华的女子,往往对伴侣的要求也特别高,夫妻在精神上完全达到默契的难度也更高。比如说,谢道韫就是一个婚姻不怎么幸福的才女。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不久她回娘家探亲,却丝毫没有新娘子的喜气洋洋,而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叔父谢安看出她的情绪不大对头,就问她:“王郎,是王羲之的公子,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的,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叔父这么一问,戳到了谢道韫的痛处,她忍不住发牢骚说:“我们谢家人才众多,我的父辈有谢尚、谢据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同辈兄弟里也有谢玄、谢朗等这些俊秀子弟,他们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才,怎么偏偏我就嫁了这个跟他们有天壤之别的王郎呢?”《晋书·列女传》:“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或曰谢渊),皆其小字也。”阿大指谢尚,中郎指谢据(一说中郎即谢万)。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亦参见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言下之意是她娘家出众的人才那么多,可她这个出自谢家的才女,偏偏嫁了王凝之那么一个平庸的丈夫!

其实凭良心说,王凝之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人品端正,无论从才华还是从门第出身,应该都是属于比较理想的丈夫人选,从外在条件上来看,和谢道韫是挺般配的一对。要是换了别的女性,嫁给这样的丈夫也许就心满意足了,偏偏这个眼高过顶的谢道韫还是不满意,觉得丈夫太过平庸。可见,才子配才女,并不见得是百分之百的美满婚姻。这种不美满,不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也不一定是因为两人文化修养相差太远,而是在某一个方面出现了裂缝。哪一方面呢?

性情!

那么,卢氏和纳兰的婚姻,会出现谢道韫和王凝之这样的问题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卢氏的第三大魅力了:温柔的性情和低调的作风。

卢氏不是一个女强人式的才女,而是一个性格温柔、作风低调的传统女性,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才女。

纳兰曾在词里描写过这样一幕场景:“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上半阕典出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明代王彦泓《湘灵》诗:“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从纳兰词中袭用的“鸳鸯字”典故来看,“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也可能是指卢氏绣花时描“鸳鸯”的字样。这是纳兰眼中卢氏的温柔妩媚和他们在婚姻中的幸福甜蜜。这几句词,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晚上睡觉前,纳兰随手翻开了一本以前常看的书,又看到了妻子卢氏熟悉的笔迹。这让他想起了他们新婚不久的时候:一天,妻子正坐在书桌前发呆,手里还握着一支笔,好像在写什么却又迟迟没有落笔。她神情专注,连丈夫进来都没有注意到。纳兰突然童心大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绕到妻子的身后,想看看妻子到底在写什么。

卢氏没想到丈夫会突然进来,吓了一跳,手忙脚乱地想要藏起桌子上正摊开着的书笺。纳兰哪里会饶过她,嘻嘻哈哈笑着抢过妻子手里的书笺,展开一看,原来妻子写的是“鸳鸯小字”。

在中国人眼里,鸳鸯是什么?是爱情的象征啊。那妻子卢氏写的“鸳鸯小字”又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妻子写给自己的情话啊。当纳兰看到妻子写给自己的情话,虽然是断断续续写的,还没有写完,可是妻子对自己浓浓的爱意和深情已经流露无遗了。而卢氏呢,看到自己的小“秘密”被丈夫识破,脸上顿时羞得绯红一片……

从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卢氏作为一个小女子的娇羞和柔情。当然,大家可能会对卢氏的反应觉得有点奇怪:妻子给丈夫写“情话”还有啥不好意思的啊?还用得着躲躲闪闪的吗?

大家可别忘了,那个时候毕竟不是二十一世纪。妻子给丈夫写“情书”,只敢像写日记一样留给自己看,或者在做针线活儿的时候悄悄地绣上“鸳鸯”的图案或字样。要是这些私下的“小动作”不小心被人撞见了,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丈夫,也还是会觉得害羞的。

卢氏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她不会像李清照那样大胆地表达爱情,也不会像谢道韫那样雄辩以展示自己的才学,她只是把对丈夫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这恰恰体现出了卢氏娇羞妩媚的一面。

在纳兰的这些文字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一个有点矛盾的现象:既然卢氏的才华可以和李清照、谢道韫相媲美,可她怎么会连写“鸳鸯”这样常见的字都会觉得“手生疏”呢?而且纳兰还说过妻子“素未工诗”,也就是说卢氏平时不怎么会写诗。既然在纳兰眼里,妻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那怎么同时又会是一个“手生疏”、连诗都不会写的“笨”女人呢?这似乎有点奇怪啊!

说奇怪也不奇怪,因为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体现了纳兰对妻子的体贴与呵护。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我们把这个矛盾放到当时那个环境下去看就不难理解了。“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时女子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女性分内的工作是针黹女红,读书写诗是分外的事,传出去不但不是什么佳话,反而还可能影响女子的名声,甚至会给家人脸上抹黑。

《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薛宝钗有一段教训林黛玉的话。薛宝钗是这样说的:“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薛宝钗、林黛玉都是名门贵族家的小姐,《红楼梦》创作的年代相距纳兰的时代不过几十年:一个是在乾隆年间,一个是在康熙年间,伦理习惯、社会观念相差不远。可见那时候大家族的小姐看重的仍是针黹女红,读书写字那是分外的事,不学也罢;学会了读书认字,弄不好反而移了性情,成天胡思乱想,那就不是作女人的本分了。

所以,在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当她问起迎春、探春姊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回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贾宝玉问林黛玉读书没有,林黛玉也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你看,大家都不肯承认女孩儿读了书!其实,薛宝钗也好、林黛玉也好、探春姐妹几个也好,虽然天分有差别,但都能吟诗作赋,出口成章。尤其是口口声声教训说女孩儿不该读书写字的薛宝钗,更是个学富五车、无所不通的大才女。但是这些吟诗作赋的才华,只能私下里姐妹们聚会的时候毫无顾忌地表现一下,如果外传出去,可是有损女孩儿家的名声的。

同样道理,以卢氏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再加上结婚之后又和大才子纳兰朝夕相处,经常在一起赌书论道,说她不大写诗这很有可能,说她不会写诗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因此,尽管纳兰自己并不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相反他很欣赏妻子的才华,甚至还因为娶了一个才女而“得意忘形”;但他同时也很细心,他要照顾到妻子的名声。

是啊,妻子私下里写写诗、跟他对对诗这样的事虽然经常发生,但是这些闺房中的私密情事,是不能随便张扬出去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得意忘形”而伤害到妻子的名声。因此,在纳兰的词里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他一方面由衷赞美卢氏的才华堪比谢道韫、李清照,另一方面却又总是说妻子很少读书写诗,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针黹女红。这个矛盾恰恰说明了纳兰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卢氏没有文学作品传世,这同样说明了卢氏是比较传统的女性,并非咄咄逼人的“女强人”。

纳兰还有一句词这样形容他和卢氏的甜蜜婚姻:“被酒莫惊春睡重。”那么,这句词又反映了他们夫妻之间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被酒”《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宋程垓《愁倚阑》词:“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就是喝醉了酒的意思。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就是一幅典型的“被酒春睡”图。前一天晚上喝多了酒,一场宿醉,早晨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头晕晕乎乎的,“浓睡不消残酒”嘛!

大家不要觉得奇怪,“被酒莫惊春睡重”,妻子喝醉了酒起不了床,丈夫还说:别去惊动她,让她好好睡吧。喝醉了酒睡懒觉算什么情趣啊?为什么妻子喝醉了丈夫还这么怜香惜玉呢?这要是换了一般的夫妻,看到妻子一副醉醺醺的模样,恐怕丈夫心里早不是滋味了吧?

妻子为什么会喝醉,这句词里并没有给出解释。不过,“被酒莫惊春睡重”的下一句,便是“赌书消得泼茶香”,既然赌书泼茶用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生活的典故,那么我们不妨再用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故事,来推测一下纳兰夫妻生活的情趣。

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一个共同的嗜好:收藏古籍文献、金石文物。有一回,赵明诚偶然得到了一百幅白居易亲笔楷书的《楞严经》,对于他这样近乎疯狂的收藏家来说,那可比天上掉下来一千两黄金还要高兴啊!赵明诚一拿到这些白居易的真迹,立刻骑上马拼命往回赶,“与细君共赏”。细君即夫人,夫人就是李清照!他拿到宝物的第一想法,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跟妻子李清照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赵明诚赶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可夫妻俩还是兴奋不已,用赵明诚自己的话说,是“狂喜不支”,哪里还想睡觉?得,开酒庆祝吧。这酒一喝,两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还舍不得放下宝贝去睡觉。这一晚上,他们一边促膝把玩白居易的手迹,一边喝酒煮茶。蜡烛烧完了,再换一支;又烧完了,再换,还是舍不得睡……喝酒、烹茶、欣赏字画、书籍,这是他们很日常的生活方式赵明诚《跋白居易〈楞严经〉》:“……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

纳兰和卢氏也有过这样“被酒春睡”的温馨:在一个春天的晚上,纳兰和妻子吟诗唱和,当然也少不了喝酒助兴。可卢氏酒量小,哪里是丈夫的对手呢?他们谈古论今,夫唱妇随,不知不觉喝到了微醺的境界。纳兰是个体贴的丈夫,看到卢氏前一天晚上喝多了酒,一场宿醉,早晨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头晕晕乎乎的——“浓睡不消残酒”。那就干脆让妻子好好睡个懒觉,小心一点别去惊动她了吧。这就是“被酒莫惊春睡重”的温馨和幸福!

类似的生活场景对纳兰和卢氏来说,恐怕也是习以为常的了。他们夫妻在一起,品品茶,喝喝酒,看看书,评点一番古人的诗词,谈到兴致浓的时候,很可能沉浸在其中,也会忘了睡觉、忘了冬天的寒冷和季节的变换……

卢氏是生活在深闺大院里的女子,她不可能像男人一样经常在外面呼朋唤友、狂歌痛饮。有人说,酒量是要练出来的,卢氏虽然有这样的情趣和酒兴,喜欢陪着丈夫喝酒读书,毕竟酒量有限,偶尔喝过头了,出现词中所描写的“被酒莫惊春睡重”的情景,也并不奇怪。其实,对于优雅的女子来说,即便是端着酒杯,也是别有一番动人之处的。李清照不就说过嘛,女子“捧觞别有娉婷”李清照《新荷叶》:“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孔凡礼从《诗渊》中录出,收入《全宋词补辑》。,端着酒杯的女子别有一番动人风情。

再举个例子,《红楼梦》里的史湘云,也是喝多了酒,趁姐妹丫鬟们不注意,偷偷溜出去,一不小心就醉倒在花园里,落了一身的芍药花瓣,惹得蝴蝶蜜蜂都围着她转。湘云说梦话还在行酒令呢:“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如果不是有文化修养、有高雅情趣的女子,恐怕没有这样楚楚动人的醉酒场景吧?

没有共同的情趣,外表看上去再般配的婚姻,也不见得是和谐美满的。所以,跟“才华”这个词比起来,我更喜欢另外一个词——“才情”。才华和情趣兼备,美貌与智慧并存,这样的女子,虽然很理想化,很少有,就像俗话说的“打着灯笼也难找”,但可能恰恰是许多男子梦寐以求的。

纳兰就是那个幸福而且幸运的丈夫。从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材料上来看,卢氏既是丈夫眼中才华横溢的知性美女、气质美女,同时更是夫唱妇随、柔情万种的小女子。因为学识渊博,卢氏才能成为与纳兰精神相通、志趣相投的亲密知己;又因为善解人意和柔情万种,她才能改变纳兰多情多病的性格和命运,成为与他生活上相濡以沫的亲密爱人。

对纳兰来说,卢氏的出现,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的情感救赎。纳兰曾这样描绘他们婚后的日子:“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红雨”就是落花的意思。这几句词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的工作完成之后,他和妻子常常安静地依偎在一起,一起看黄昏的夕阳,一起怜惜春天的落花,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

纳兰虽然从小体质比较柔弱多病,但多病主要还是心理的因素,多愁善感,很容易让人处于忧郁、紧张的“亚健康”状态。我们不是经常这样说吗,养身首先要养心!只有心情开朗了,心态健康了,身体健康才有基本的保证。是卢氏用她的善解人意,用她的温柔细腻,熨帖了纳兰的初恋情伤,医治了纳兰的多愁多病身,将他从人生低谷的痛苦里拉回到了幸福的婚姻生活中。

如果说,初恋的时候,少年纳兰还太懵懂、太草率,并没有真正懂得爱情;那么,直到娶了卢氏这样一位美丽而聪慧的女子,纳兰才真正理解了爱情的真谛,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灿烂的那一缕阳光。因此,纳兰才会在自己的词中发自肺腑地感叹:他和卢氏真是“一生一代一双人”!

红颜知己

有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反过来说也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有的人幸运,很快就找到了;有的人不幸,可能一生都没找到。只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会拥有合二为一的爱情,才会拥有真正完整的人生。纳兰就是这样幸运的人,遇到卢氏,他这一生一代终于合二为一,分裂的人生终于完整了!

不过,在这里我还想说一点,其实才华横溢也好,温柔贤淑也好,这都不是纳兰和卢氏婚姻幸福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幸福,其实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心心相印的知己之爱。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可以分为好几种:有的夫妻是“生活伴侣”,生儿育女,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得简单朴实,可能很多夫妻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普通老百姓的婚姻多是如此;有的夫妻看重的是利益的结合,可以说是“利益伴侣”,物质利益甚至政治利益是这类夫妻追求的主要目的,古代的大家族联姻往往是受“利益”的驱动,现代的夫妻也多有将“利益”置于爱情之上的考虑;有的夫妻,则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志趣相投的精神伴侣,夫妻间的相处就像知心朋友一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彼此之间很有默契。这样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是一种“知己之爱”。

在我们熟悉的古代名人中,也有过这样的知己之爱。文学作品里,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并没有结婚,但他们的爱情就是典型的知己之爱。贾宝玉最不喜欢别人逼他读那些所谓的“正经书”,也讨厌薛宝钗、袭人她们老是劝他要多结交点官场上的“朋友”,学点儿仕途经济的道理,以后也好在官场上混出个人样儿来。他认为这些都是“混账话”,太势利。只有他的知己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是和他一样澹泊名利的脱俗之人。在贾宝玉心里,他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才是超越了现实功利的知己之爱。

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李清照和赵明诚早年的婚姻,也有过这样情趣相投的知己之爱;明末清初的才子冒襄与“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结为伉俪之后,也享受到了琴瑟相谐的知己之爱。

纳兰和卢氏之间的爱情,也是“知己之爱”的典范。

纳兰在《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这样写道:“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若容相逢饮牛津”,是指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对忘贫”又是什么意思呢?

唐代诗人元稹在写给妻子的悼亡诗中有这样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元稹在和原配妻子韦氏结婚时,还只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可出身官宦之家的韦氏并不以贫穷为意,而是和丈夫共处患难,俭朴持家,甚至拔下自己头上的金钗去给丈夫换酒喝,过着虽然困窘却精神富足的生活。纳兰词中的“相对忘贫”,很可能是受到元稹诗的启发,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爱情,远远重于物质利益的观点。

在很多人看来,“贫贱”是夫妻幸福生活的一个障碍。纳兰的观点却相反,他说:在相爱的人那里,是富贵还是贫穷又有什么重要呢?“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文子·符言》:“《老子》曰,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只要能生生世世都和爱人在一起,那么他那富家公子的身份、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在他看来都可以抛弃,都微不足道了。只要精神上是富足的,感情上是充实的,物质的贫穷又算得了什么呢?

是的,优秀的男人或女人一辈子你可能会遇到很多,但能够相知相爱并且走到一起、走过一生的,却只有这“一个”。因此,虽然我们跟纳兰一样,一直在夸卢氏多么有才、多么有气质、多么温柔贤惠,把她夸得跟仙女儿一样,但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并不是像卢氏这样完美的女子,嫁给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幸福,重要的是,她嫁的人是纳兰性德,是上天注定的她的另一半!换句话说,“一生一代一双人”其实是特指:你的另一半不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他(她)一定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知心、最贴心、最暖心的人!

多情的纳兰,他当然不可能像西方诗人那样公然宣称“爱情至上”,但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宣言已经说明,知己爱人卢氏的出现,实现了纳兰对于爱情的最高追求。他对卢氏的感情,不再像初恋那样懵懂草率,而是一种真正成熟、深厚的爱情。他们的婚姻,成为了纳兰生命中第一次最关键的转折。

第四集  当时只道是寻常——丧妻之痛

二十岁的时候,纳兰迎娶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卢氏。其实他们夫妻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爱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他们的婚姻看上去平平淡淡。可正是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情,成了纳兰生活中最温馨、最浪漫的回忆,就像他在词中所感叹的那样:“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们一起看落日、惜落花,一起“赌书”、“泼茶”,一起品酒论道……这些都是婚姻中“寻常”的小事情,他们就这样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享受着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纳兰娶卢氏为妻,成为他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这门婚姻,不仅仅是改变了他的爱情轨迹,同时还改变了他在事业上的发展轨迹,让他重新找回了堂堂相门公子的风流倜傥和雄心勃勃。

第一,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卢氏对纳兰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都有莫大的帮助。首先,卢氏的才华、美貌和柔情,直接激发了纳兰的创造力,成为他创作的重要主题。

以前很多人认为,卢氏成为纳兰诗词当中的主题,主要是在她去世以后,纳兰因为怀念妻子而写了大量的悼亡词。这些凄婉动人的悼亡词,被视为纳兰词当中最经典的作品。但其实,在纳兰和卢氏结婚不久,卢氏就已经成了纳兰笔下美丽的文学形象,直接激发了纳兰的创作灵感。

纳兰曾经写过一组七言绝句,一共四首,诗题为《艳歌》,很可能就是纳兰新婚不久的作品。诗中有两句:“红烛迎人翠袖垂,相逢长在二更时。”《艳歌》其一:“红烛迎人翠袖垂,相逢长在二更时。情深不向横陈尽,见面销魂去后思。”“翠袖”当然是代指美丽的女子;“红烛”既有可能是指“洞房昨夜停红烛”的那种洞房花烛,也可能是含蓄地表达婚后他和卢氏的夫妻恩爱。

第四集当时只道是寻常什么才是家的感觉?家,就是每天无论你多晚回来,都会有一盏温暖的灯为你亮着。“红烛迎人翠袖垂,相逢长在二更时”,表达的就是一种令人留恋的家的感觉。而这样的家,不仅是对纳兰,其实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有了温柔贤惠的爱妻的守候,才有了纳兰留在世间关于爱的词句。

在《艳歌》这组诗当中,我个人以为第四首最能看出纳兰对妻子的深情:

洛神风格丽娟肌,不见卢郎少年时。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

“洛神风格丽娟肌”是赞美卢氏的美貌,纳兰是将妻子比作曹植《洛神赋》当中像洛神那样美丽的神仙女子,冰肌雪肤,风姿绰约。

“不见卢郎少年时”则是纳兰的自喻。“卢郎”这个称呼,来自一个很有趣的典故钱易《南部新书·丁》:“卢家有子弟,年已暮,而犹为校书郎。晚娶崔氏子,崔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卢因请诗以述怀为戏,崔立成诗曰:‘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年少时。’”。据说在唐代的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很有才华,仕途却不太顺利,年岁老大了才当上一个校书郎的小官。不过这个官运不济的卢郎倒是很有艳福,后来娶了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崔姓女子为妻。崔氏女子年轻貌美,而且也颇有才情。才女往往都心比天高,崔氏也是如此,她总觉得这门老夫少妻的婚姻委屈了自己,言语当中常常流露出对丈夫卢郎的不满。

面对妻子的满腹牢骚,卢郎并没有和妻子争吵,而是故意幽默了一把。他问崔氏:“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你要是真觉得委屈,那就把你心里的不满写成诗让我看看啊?”

崔氏一听,也不客气,立刻写了这么一首诗:“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年少时。”意思是说:我不怨你年纪大,也不怨你官职低微。恨只恨我自己生得太晚了,没赶上你年轻英俊的时候!

瞧,卢郎固然幽默,崔氏的智慧也毫不逊色啊!

纳兰用卢郎和崔氏夫妻的这个典故,当然不是说自己和卢氏的婚姻也是老夫少妻不般配,卢氏对他有怨言。纳兰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他和卢氏也是相见恨晚,他真恨不得和妻子再早一点相遇、相知、相爱!

而且,纳兰和卢氏结婚的时候,确实连进士都还没考上,因此他也是借用卢郎的典故自嘲一下:面对卢氏这样才貌双全、对自己付出了“无限深情”的妻子,自己真是有些自惭形秽啊!

“一身才易数篇诗”,纳兰一边赞美卢氏,一边也顺带着自谦一番:自己才疏学浅,妻子一身的才华,才换来自己的几篇诗词而已一说“一身才易数篇诗”出自汉代的典故:“汉卢充出猎,至崔少府女墓,忽见朱门迎充,崔公将女嫁充。三年后,充于水上见崔女抱三岁小儿于犊车中。女抱儿还充,并赠诗及金碗。”见马遒骝、寇宗基《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虽然“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是纳兰谦虚的说法,但从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来,妻子的柔情和才华,确实激发了纳兰创作的灵感,成为了他文学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纳兰正是从二十岁开始逐渐走向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卢氏对纳兰的文学成就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

纳兰不仅是诗人、词人,还是清代初年的优秀学者,梁启超评价纳兰在清代学术上的地位是“清初学人第一”。卢氏则不仅是纳兰创作灵感的源泉,她还成为了丈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贤内助。

最能体现纳兰学术成就的著作,莫过于他在十九岁时开始主持编印的大型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这部著作主要工作的开展,都是在纳兰和卢氏婚后的几年当中。

尽管纳兰从小受到很系统、很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对汉族文化有深厚的理解,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但当时他毕竟只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公子,学识的积淀毕竟有限,要独立完成规模这么宏大的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除了老师、朋友们的鼎力相助之外,妻子卢氏也堪称他学术事业中的“贤内助”。

卢氏对纳兰事业的影响,主要在于她给丈夫提供了一个幸福安定的“大后方”。

人们经常说,爱情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就在于她能够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内在动力,转化为一种充满激情的创造力。许多伟大作品的成功,背后都有着爱情力量的支撑:马克思和燕妮的伟大爱情,成就了马克思伟大的思想成就;卢梭《忏悔录》的完成,也有赖于爱情的驱动;中国现代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钱锺书和杨绛,也用各自的事业成就诠释了动人的爱情力量。即便是在古代,也有像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等这样的爱情佳话,他们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爱情的伟大力量。

同样,纳兰学术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妻子卢氏的理解和无私奉献,离不开他们之间的心灵默契和情投意合。一千八百卷《通志堂经解》,就是在他们结婚之后的两年内完成的。当时纳兰和卢氏还处于新婚燕尔的阶段,丈夫即投身于这么重要的工作,一千八百卷儒家经典的校勘、注释等,需要耗费主持者多少时间和精力?!一个学术团队的高效运转,需要团队的领导者付出多少劳动和智慧?!纳兰是这个学术团队的灵魂人物,当他一头扎入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又该忽略身边多少的美丽风景?!

作为纳兰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卢氏恐怕也是常常被丈夫“忽略”甚至“冷落”的“风景”。如果妻子是个心胸狭隘的人,看到刚刚结婚,丈夫就这样“冷落”自己,成天以书为友,以笔墨为伴,肯定少不了经常发发牢骚,甚至拖丈夫的后腿。

现在有些女孩子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既要求自己的男朋友要有事业心,要买车买房,要升官发财;同时又恨不得男朋友天天陪在自己身边,形影不离。如果男朋友成天守着自己,女友可能会嫌弃他没有事业心,没有经济实力,将来靠不住;如果男朋友一心奔事业,女友又会觉得他不够爱自己,觉得受了冷落很委屈。这不是让人左右为难吗?

卢氏却没有让自己的丈夫左右为难。面对一个“拼命三郎”式的丈夫,她没有喋喋不休地抱怨,而是充分显示了她的大度和体贴。

聪慧的妻子,她会在丈夫挑灯夜战的时候,温柔地陪在丈夫身边,安安静静地绣着花儿或是写着“鸳鸯小字”。隔一会儿她会起身给丈夫的杯中添点热茶,拨亮一下灯花,给丈夫披上一件外衣……

看看夜已经深了,妻子心疼熬夜的丈夫,也会温言软语地催促:“别太晚睡啊,已经很晚了。你生病才刚刚好一点,要注意身体啊……”

有时纳兰和老师、朋友聚会回得太迟,卢氏总会为他留着一盏烛光,让迟归的丈夫感受到家的温暖……

卢氏不仅仅用自己的温柔和善解人意,细心照料纳兰的生活,化解丈夫在工作当中的辛苦,还经常用她的才华和敏锐的思想,帮助丈夫在学术研究中打开思路,推动他的研究顺利进行。“无限深情为郎尽”,妻子不仅仅是丈夫温柔体贴的生活伴侣,在情感上也是和他心灵相通的亲密爱人,在事业上更是和他志同道合的知己。

纳兰经常将自己和卢氏的婚姻比作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婚姻。卢氏确实在很多方面很像李清照:虽然自己本身已经是个才女,但是当丈夫事业需要的时候,她们都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付出。例如李清照就说过,丈夫赵明诚是个收藏家,家里的储蓄几乎全部用来收藏古籍文物。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李清照心甘情愿放弃了物质的享受:“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金石录后序》),宁可不吃大鱼大肉,不戴金银首饰,不住金碧辉煌的豪宅,也要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赵明诚和李清照,一个是相门公子,一个是名门闺秀,可他们选择的是最朴素的生活方式。因为有了惺惺相惜的爱情,李清照不但不觉得这种清贫的生活多么艰苦,反而觉得很幸福、很充实。没有李清照无私的支持,赵明诚很难成为与欧阳修并称“欧赵”的金石专家。

卢氏对丈夫事业的全力支持,和李清照也有相似之处。丈夫事业的成功和丈夫对妻子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妻子的最好报答。这是卢氏和李清照作为女性、作为妻子最成功的地方。

但卢氏和李清照也有不同:李清照是一个当时来看很有些叛逆的女性,自己也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才女、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卢氏却是一个深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女性,她对纳兰的爱情,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默默付出。她不求自己风光无限,也不求自己青史留名,她的存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深深地爱着丈夫,并且被丈夫深深地爱着。

 “无限深情为郎尽”,从这个“尽”字可以看出,卢氏对纳兰的付出是无怨无悔,是竭尽全力的,这是卢氏的人生理想。而她的付出,获得的最大回报,就是丈夫对她深深的感激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他们的幸福婚姻,是纳兰大踏步实现事业理想的根本保证。我们应该感谢卢氏的“无限深情”,虽然她自己并非青史留名的文学家,但如果没有她对纳兰全心全意的爱,历史上将会少掉一个带给我们无数感动的词人,这是爱情的伟大,也是卢氏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爱妻离世

从二十岁到二十二岁,这是纳兰一生中最幸福、最美丽的一段时光。但是,对于纳兰而言,这样美丽的人生就像烟花一样,太美了,太美了!美得灿烂,美得炫目,美到极致之后却是跌入了无尽的黑暗!这样美丽的日子只持续了短短的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也就是纳兰二十三岁这年,令他痛苦一生的悲剧发生了!

在这一年前,卢氏生下了儿子海亮。喜添贵子,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也给纳兰府平添了喜庆和快乐的色彩。可是,卢氏因为难产,生下儿子后身体一直很虚弱,只能卧床调理。

心爱的妻子病倒,纳兰顾不上体验当父亲的喜悦,而是心急如焚地关心着妻子的病情。他的一首《唐多令》词,描写的很可能就是卢氏病重时期的情景:

金液镇心惊,烟丝似不胜。沁鲛绡、湘竹无声。不为香桃怜瘦骨,怕容易,减红情。将息报飞琼,蛮笺署小名。鉴凄凉、片月三星。待寄芙蓉心上露,且道是,解朝酲。词牌名一作《南楼令》。葛洪《抱朴子·金丹》:“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任昉《述异记》:“南海出鲛绡纱,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将息:休息,调养身体。飞琼,女仙名。《太平广记·女仙》:“进士许瀍,游河中,忽得大病,不知人事,亲友数人,环坐守之。至三日,蹶然而起,取笔大书于壁曰:‘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良久渐言曰:昨梦到瑶台,有仙女三百余人。内一人云是许飞琼,曰:‘君终至此,且归。’若有人导引者,遂得回耳。”秦观《南歌子》词:“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芙蓉:吴文英《齐天乐》词:“芙蓉心上三更露,茸香漱泉玉井。”

“金液”,是道家炼制的“仙药”,这里是指为卢氏熬制的汤药。“烟丝”就是柳树的枝条,此处是形容病中的妻子,身体已经虚弱得像柳丝那样弱不禁风。

尽管身体已经无比孱弱,但卢氏还是不想让丈夫太过担心,她只是背着丈夫偷偷地伤心垂泪——“沁鲛绡、湘竹无声”。鲛绡,指的是丝绸制的手帕;湘竹,本是指斑竹,传说是湘妃的泪水浸染而成,词中借此代指泪水。无声的泪水浸透了她的手帕,细心的纳兰怎么会察觉不到卢氏的忧虑呢?他又怎么可能不担心、不伤心呢?

“不为香桃怜瘦骨,怕容易,减红情”。香桃,是道教传说中的仙物,李商隐《海上谣》诗中曾写道:“海底见仙人,香桃如瘦骨。”“红情”,则是指像鲜花一般娇艳的红颜。此时的纳兰,看着原本娇艳丰润的妻子,渐渐变得苍白消瘦,心里真如刀割一样难受!

纳兰府上,也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求医问药,只求保住卢氏的性命。求医问药没有好转,绝望之中,纳兰甚至想到了求助于神仙。“将息报飞琼,蛮笺署小名”,他将妻子的小名写在信笺上,希望能够把他殷切盼望妻子病愈的心情,传递给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许飞琼,请她指引一条道路,让妻子能够继续留在自己身边。

“鉴凄凉、片月三星”,“片月三星”相当于一个字谜,谜底即为“心”字。纳兰多么希望神仙能可怜可怜他此刻心情的焦虑和凄凉;他多么希望神仙能赐给他一粒“还魂丹”,让奄奄一息的妻子康复起来;他多么希望躺在床上的妻子,只是像往常一样,和他一起对饮赋诗,不知不觉喝醉了酒,“被酒莫惊春睡重”,沉沉一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还没醒过来……他多么希望妻子只是宿醉未醒,只是像往常那样的“被酒”“春睡”啊!

“待寄芙蓉心上露,且道是,解朝酲”。朝酲,即宿醉的意思,指前一夜喝醉至次日清晨尚未醒酒。纳兰不想惊动昏睡的妻子,只是像往常一样,给她准备了一杯芙蓉花露,等她醒过来,好让她喝下去,醒醒酒……他希望,一切“只是像往常一样”!

可是,这一回,他的一切努力,都再也唤不回他最心爱的妻子了。妻子这回是真的“醉”过去了,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了!

康熙十六年(1677)的五月三十日,卢氏永远地离开了纳兰。

如果说,此前的纳兰是沉浸在温暖的爱情中,那么,此后的纳兰,对于爱情的姿态,就定格成了孤独的遥望——他在人间,爱人却在天上。纳兰的《画堂春》词这样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曾经美满的“一生一代一双人”,被残酷的命运拆散了,从此以后,他们只能“相思相望”、“两处销魂”,再也不能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春天依然每年还会回来,可是,纳兰爱情的春天却永远逝去了,他的内心世界,从此只剩下了冰冷的冬天。

悲剧情怀

卢氏去世以后,纳兰写下了无数的悼亡词,从此以后,他的一生都沉浸在对妻子的怀念和追忆当中,也只有在回忆中,他才能回到妻子温暖的怀抱,他才能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冰冷。

在他所有的悼亡词中,这首《浣溪沙》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这首词里,词人一开始就营造了浓郁的悲伤气氛:“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这几句,显然是写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

“西风”,说明当时正是秋天。古典诗词里出现“东风”,其语境往往是在春天,“西风”则是在秋天。中国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每当秋风起时,草木枯萎,落叶飘零,凄凉萧瑟的景象,总能引发文人关于时间流逝、生命垂老的无限感慨。从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都是在抒发“悲秋”的伤感。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的歌词当中,例如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方文山词),也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悲秋情绪:“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这里的“风”,也是从西边吹来的秋风。西风给人带来的本来就是冰冷的凉意,更何况,在这首词里,纳兰一开始就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谁念西风独自凉。”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独自”一词看上去很平淡,但是仔细琢磨,会觉得它其实非常不平淡。因为秋天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西北风肆虐的时候,不管你是富家公子,还是平民百姓;不管你是文人墨客,还是美貌佳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季节的寒冷。可是现在,在秋风中感受秋天凉意的,只有词人“独自”一个人。

全世界都寒冷,寂寞却只有词人独自体会、独自品尝。就这一句话,纳兰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了开来。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诗人与常人的不同啊:只有诗人才能够在最常见的景象中,体会到独特的感受。

词人独自伫立在萧瑟的西风中,他眼中的景色是“萧萧黄叶闭疏窗”。“疏窗”是指雕有镂空花纹的窗子,天冷了,黄叶飘零,门窗紧闭;他感受到的是秋天刺骨的寒冷——“谁念西风独自凉”。明明窗户里面就是温暖的房间,可是词人在冰凉的西风中一站就是老半天,一站就站到了黄昏,还舍不得进屋去,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失魂落魄?

因为,屋子里再也没有他爱的人了!屋子里再也没有从前那样“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温馨场景了!没有了爱人的温暖,窗内和窗外又有何区别?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两句词的意思我们在前一集中已经详细分析过。“被酒”、“春睡”、“赌书”、“泼茶”,这些都曾经是他们夫妻生活中的快乐场景。而如今,那样温暖而快乐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了,那个曾经无比温馨的房间现在也和秋天一样,冷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令他留恋了。

“沉思往事立残阳”五代李珣《浣溪沙》:“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此刻的纳兰,唯一的精神安慰,就是活在回忆中,在追忆中重温他与妻子经历过的一切。

如果说,在与卢氏结婚之前,纳兰经历过的磨难,比如初恋的失败,比如考试的挫折,这些都还能够用语言来描述;那么这回妻子的离去带给纳兰的痛苦,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对这样的伤痛,他已经无法用任何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了。他只能很平淡地说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浣溪沙》词的最后一句。

我曾经说过,纳兰词主要有四大特点:真情、自然、追忆和伤心。这首《浣溪沙》之所以能够成为纳兰词经典中的经典,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这四大特点。

首先是追忆。

在纳兰的追忆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与妻子的幸福生活:“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夫妻朝朝暮暮相守的短短三年,是他们在一起吟诗品酒、赌书泼茶的日子,是他们一起并吹红雨、同倚斜阳的日子。那样的日子很平淡,他曾经以为这样平淡的日子会延续整个一生,他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好好珍惜,一切,就这样突然结束了。当这样平淡的幸福骤然消逝之后,他才真正醒悟过来:原来那些寻常的日子,才是他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不过,最深切的痛苦,其实并不一定需要最浓烈的语言来渲染。纳兰的词自然平淡,是因为他不会刻意用一些很晦涩、很生僻的典故和词句,但并非完全没有艺术技巧。相反,纳兰填词的技巧很高明,高明到了让人看不出的境界。这好比女孩子化妆:让人一眼就看到脸上的五颜六色,厚厚的脂粉,夸张的描画,这是蹩脚的化妆,不但不会让人变得漂亮,反而会更显庸俗。真正高明的化妆,应该是明净的、清澈的,是和人的整体气质协调的,它会让人忽略掉化妆的痕迹,而对和谐的自然美留下深刻印象。

纳兰词的技巧,就像是经过了高明化妆后的女子,既充分展现了她的天生丽质,又显示出高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首《浣溪沙》就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艺术手法——“时空穿越”,当然这是套用了时髦的语言,其实说白了就是“对比”——今昔对比,也即现在和过去的对比。在这首词里,今昔对比是主线,在今昔对比里,还包含着另外两层对比:哀乐对比和动静对比。

第一层对比是今昔对比:现在的情景,是“萧萧黄叶闭疏窗”,是秋日的凄凉;回忆中的过去,却是“被酒莫惊春睡重”,是春天的温暖。

第二层对比是哀乐对比:现在的词人,是孤独凄凉的——“谁念西风独自凉”;沉浸在爱情中的词人,却是甜蜜快乐的——“赌书消得泼茶香”。

第三层对比是动静对比:“沉思往事立残阳”,是长时间默默伫立的词人;在词人的追忆里,“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却是多么活泼欢快的场景!

那么,在这样短短的一首小词中,纳兰为什么要进行这么多层次的对比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在诗词艺术中:“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也就是说,明明诗人词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哀伤的感情,可是他在诗词中却偏偏选择那些欢乐的场景来描写。欢乐的场景,又如何能够传达出哀伤的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将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最快乐的场景,就是在你最想留住它的时候,却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悲剧的力量才是最震撼人心的,这才是最伤最痛的感情!所以,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美丽、快乐的场景越是渲染到了极致,快乐的消逝、美丽的毁灭,才越是让人感觉到加倍的悲痛。

纳兰的这首《浣溪沙》,就将这种艺术手法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越是极力渲染过去的幸福,失去幸福的痛苦,才会越发显得强烈。

记得有一部很经典的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男主人公说过一句同样很经典的台词:“当我感到快乐的时候,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它。”

我还看过一部国产电影《唐山大地震》,里面固然有许多惊天动地的大场面,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其中的一句台词。女主人公在地震中痛失丈夫和女儿,她守着丈夫和女儿的遗像,孤独地过着下半辈子。多年之后,当她再提起这段经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山盟海誓,没有喋喋不休的倾诉,只有最平淡的一句:“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最平淡的,才是最震撼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在经过了那么多的今昔对比、哀乐对比、动静对比之后,纳兰好像已经把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和妻子过去的幸福以及他现在的凄凉全都表达出来了。可是直到最后,他才发现,真正经历过悲剧的人,一切文字、一切语言,都无法准确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伤痛。“当时只道是寻常”,最后这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才真正包含了他所有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话。

有人说,夫妻相处久了,就像左手握着右手,已经平淡得没有任何感觉,可是真要失去了一只手,那种钻心的痛才会真正从骨子里提醒你:“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真正的痛,不是嚎啕大哭,不是捶胸顿足,也不是呼天抢地,也许只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也许只是长久的沉默之后,脸颊上淌落的一行清泪。

当拥有幸福的时候,人人都会觉得这样的幸福很平常,平常得随处可见,平常得甚至让人轻易地忽略了它的存在。只有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痛。

纳兰的伤心,纳兰的凄婉,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山盟海誓,在频繁的追忆之后,他只是很平淡地说了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最平淡的,才是最伤心的,才是最令人“不忍卒读”的!

   
·云书网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首页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5 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E-mail:web@hnxhbook.com.cn 河南省新华书店网站备案:豫B2-2013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