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魏都区欢迎您

许昌成语典故(二)

作者

JRWD_20140401_ind8_01

守株待兔(资料图片)

JRWD_20140401_ind8_0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资料图片)

孜孜不倦

古代传说:有一次舜帝叫大家对政事发表意见,问到禹,禹说:“予何言?予思孜孜。”意思是说我没有什么好的见解,我只是孜孜不倦地考虑,搞好治水工作。后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奋不息。

百发百中

春秋时,楚国有员名将养由基,善射。当时,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国出兵援郑,与晋军相遇鄢陵,即史载的鄢陵之战。初战,晋将魏锜一箭射去,射伤楚共王的眼睛。楚王恨之入骨,命养由基为之报仇。他赐给养由基两支箭,命养由基出战晋将魏锜,善于骑射的养由基,瞄准魏锜的一只眼,即将魏锜射死,完成了使命。《史记》亦有记载,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高超技术,也用来比喻谋事必成。

奇货可居

战国末期,韩国阳翟(今许昌禹州)大商人吕不韦,到赵都邯郸经商,遇见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便向子楚说,愿用千金帮助他成为秦国太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嗣子。子楚很高兴,也很感激,并答应事成之后将秦国的天下与他共有。吕不韦到咸阳后,向华阳夫人献上了许多奇珍异物,终于说通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嗣子。子楚即位,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现在常用“奇货可居”比喻挟持某种技艺或某种事物作为资本以博取功名财利。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这个典故是:战国初期,宋国有一个农夫,有一天去田间耕作,看到一只兔子撞树桩折颈而死。他拾到一只兔子,对这种不劳而获很得意。于是,他就放下锄头不干活,守在树桩旁,等待获得撞死的兔子。等了几天,再也没有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却受到宋人的耻笑。后来以“守株待兔”比喻拘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也比喻企图不劳而获,坐等成功。《喻世明言》卷十八:“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

一颦一笑

战国时期,韩昭侯吩咐下人把一条破裤子收藏好,侍候他的人说:“你也太小气了,一条破裤子都不愿拿来赏人而要把他收藏起来。”昭侯说:“我听说一个英明之主,皱一下眉头或笑一笑都是有目的的,更何况是一条裤子呢?我必须收藏好,以备将来赏给有功之臣。”后用“一颦一笑”说明一个小小举动都有用意,或形容一个人姿态的美丑。“一颦一笑”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远水不救近火

战国时期,齐、晋、楚等大国先后崛起,鲁国穆公感到齐国邻近鲁国,担心鲁国有被吞并的危险。便派出几个公子分别到楚国和晋国做官,以便建立友好关系,以备将来有事,可请晋楚支援。鲁国大夫犁锄则主张与齐国友好。他对鲁穆公说:“某处发生了火灾,你跑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来救,房子早已化为灰烬了。远水是不能救近火的!如今晋楚虽然强大,可是离我们太远了。我看还是与齐国这个强邻搞好关系为妙。”后来用“远水不救近火”比喻缓不济急,远不救近。要解决目前的紧急情况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能有的有利条件上。“远水不救近火”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画鬼容易画人难

战国时期,有位画师去给齐王作画。齐王问他:“什么东西最难画?”画师答道:“狗和马最难。”齐王又问:“什么东西最容易画?”画师答道:“妖魔鬼怪最容易。狗和马大家都熟悉,一天到晚都可以见到,不容易画得像,所以难。”后来将这一寓言故事概括为“画鬼容易画人难”。用以说明工作不要舍难就易,也用来讽刺某些避开实际问题,故意耍花招的做法。“画鬼容易画人难”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一字千金

战国有个时期养士成风。吕不韦做了秦国丞相后,也招养门客三千,让他们汇集先秦各派学说,编纂《吕氏春秋》。编成后,他把这本书公布在秦都咸阳城门上,请天下游士、宾客提出批评,说有能增减一个字者,赏赐千金。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的《诗品》卷上二:“(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后用“一字千金”称誉诗文精美,价值很高。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典故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在郑国买了一个里面装有珍珠的精致木匣子,他认为这个木匣子很好,回家后留下了木匣子,将珍珠退回郑国去。后来以“买椟还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宋朝程颐《河南程氏文集·遗文·与元审手贴》:“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典故是: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人要买鞋子,在家里先量了脚的尺度。待走到集市上时,发现把量好的尺度忘在了家里。拿到鞋子后说:“我把量好的尺度忘记带来了。”于是返回家取之。他从家返回后,集市已罢,叹息买不到鞋子了。集市的人说:“不要回家,何不用脚试试鞋子呢!”他回答说:“宁可信其尺度,也不能信其脚呀!”后人用“郑人买履”比喻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

孺子可教

汉高祖刘邦谋臣张良,字子房,颍川阳翟(今许昌市禹州)人,年轻时因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匿在下邳(今江苏邳县)。一天,他在桥上遇一位老人,鞋子掉到桥下,张良下桥将鞋子取来,又替老人穿上。老人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于是传授给张良《太公兵法》。传说这位老人叫黄石公。以后张良熟读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用“孺子可教”称赞青年人有培养前途。

助桀为虐

秦朝末年,刘邦破秦都咸阳,进入秦宫,看到宫室的奢侈豪华,珍宝、美女众多,便想留在宫中居住。樊哙劝谏他不听。张良(今许昌禹州人)便对刘邦说,秦王朝因为无道您才能胜利。大凡为民除害的人,应以简朴为本。现在刚入秦国,自己也来享受这种豪奢糜烂的生活,这就等于“助桀为虐”。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后用“助桀为虐”比喻帮助恶人干坏事。

借箸代筹

秦朝末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与郦食其谋对楚国的办法。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以联合他们一起攻楚。正在吃饭的时候,他的谋臣张良(今许昌禹州人)来了,刘邦告以刚才计议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说:“谁为你想出这个鬼点子来?真要这么办,你的伟大事业就完了。”张良说:“臣请籍前箸为大王筹之。”意思是说:让我借你面前的筷子来给你说说当前的形势吧。张良列举了八点不能复立六国之后为王的理由,说得正在吃饭的刘邦十分信服,大骂郦食其道:“这个臭书呆子,几乎坏了我的大事!”后用“借箸”或“借箸代筹”表示代人策划。

养虎遗患

秦末楚汉相争,汉军大破楚军于汜水,战局对楚不利,刘邦因要向项羽讨回被俘虏的父母妻子,便派侯公去讲和。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项羽在订约后东归。汉军也准备西归。谋士张良(今许昌禹州人)对刘邦说道:当今汉的地盘已有三分之二,诸侯都归附你。而楚兵疲惫不堪,又缺乏粮食,这正是天意要灭亡楚国的时候,不如乘此时机一举消灭楚军。今把他放走,这就是所谓“养虎遗患”。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便于韩信、彭越相约会师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共同攻击楚军。后用“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约法三章

秦末,刘邦破秦入咸阳,他听从张良(今许昌禹州人)、樊哙的劝告,不到豪华的秦王宫去住,并把秦王朝的珍宝财物府库封存不动。鉴于秦王朝的严刑峻法民心丧尽,于是召诸县父老宣布:“秦王朝暴虐的刑法,使父老们受苦了,我与诸侯约定,先入关者为王,我应称王于关中。我现在与父老约法三章:就是杀人者要处死刑,伤人和抢东西的要抵罪。”秦人大喜,纷纷拿牛羊酒食来慰问刘邦的军士。后用“约法三章”表示订立简单条款,或相约规定几点,大家遵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是项羽的武将。秦末,刘邦破秦攻入秦都咸阳,后来,项羽大军也来到秦都,驻在新丰鸿门。刘邦去鸿门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今许昌禹州人)十分着急,马上出去找见猛将樊哙告诉他酒宴上紧张情况:“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刘邦借上厕所乘隙逃脱。后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太平无事,实际上存心害人。

不胜杯杓

秦末,项羽在驻地设鸿门宴款待刘邦。刘邦谋士张良(今许昌禹州人)识破项羽欲加害刘邦,怕刘邦多喝酒误事,劝刘邦借机不辞而别。刘邦走后,张良入宴拜谢项羽说:“沛公(指刘邦)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不胜杯杓”形容酒量有限,不能再饮。

独当一面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溃不成军。刘邦退到下邑(今安徽砀山县)时,对谋士张良(今许昌禹州人)说:“谁能和我共同打败楚军,建立统一大业呢?”张良举出了黥布、彭越和田荣等人,并说:“汉王三将,独韩信可嘱大事,当一面。”意思是说你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领兵独自担当一方面的工作。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话,后来终于取得了楚汉斗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后用“独当一面”比喻某人能担当或领导一方面的工作。

(摘自《许昌文史资料》,整理人:郑国卿、方文亮、赵宏亮、董娥仙)

魏都网 版权所有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天宝路666号 邮编:461000豫ICP备14003499号
业务电话:0374-5055526  值班电话:0374-5055526 邮箱:jinriweidu@163.com